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夏去秋来,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已经到来。此时的气候特点是暑热未消,湿气尚重,同时秋燥渐起。因此,立秋饮食的关键在于“清补”、“润燥”、“健脾祛湿”,为身体从夏季向秋季过渡做好准备,同时预防秋燥伤身。
一周吃啥早知道|钟声核电园
作者:钟声教育 日期:2025-08-04
立秋饮食的具体建议:
1.不宜“大补”,宜“清补”: 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这是在物质匮乏、夏季消耗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现代人夏季大多有空调,食欲影响相对较小,且很多人营养过剩。此时如果大鱼大肉“贴秋膘”,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引发内热。应选择性质平和、营养丰富但不滋腻的食物。
2.祛除余湿,健运脾胃:夏季湿气困脾,很多人脾胃功能减弱。立秋后湿气仍在,需继续健脾祛湿,为秋冬进补打好基础。
3.生津润燥,预防秋燥:随着节气变化,空气逐渐变得干燥(尤其是北方),需要开始适当滋阴润肺,防止口干舌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秋燥症状。
4.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肺主秋”,“肺气太盛可克肝木”。辛味(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等)发散泻肺,酸味(如山楂、柚子、葡萄、柠檬、醋等)收敛肺气。适当减少辛辣,增加酸味食物有助于养护肺气,收敛夏季过度消耗的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