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叫孟子,他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当时孟子和他的母亲住在一个非常清静的地方,在他们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常常有人来这里祭拜去世的亲人。
有一天孟母在家里织布,忽然听见门外有哭声传来。孟母出门一看,吓了一跳,孟子竟然学着别人祭拜祖先的样子,正跪在地上大哭呢。孟母连忙把孟子拉起来,她想这个习惯可不好,我不能让儿子继续住在墓地旁边了。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了家,他们搬到了菜市场附近,这里远离了墓地,每天人来人往的,热闹极了。果然,孟子不再学别人跪地大哭了, 孟母感到很欣慰。 可没过多久,孟子又学到了新东西,他开始扮演菜市场的屠夫,还学着屠夫的样子大声吆喝:“买猪肉喽,上好的猪肉”,孟母看到孟子这副模样,心里难受极了,要知道在当时, 只有读书不好的人才会去当屠夫,可孟母希望儿子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他决定再次搬家。 但是他们该搬去哪里呢? 孟母想了想,他发现儿子很喜欢模仿别人, 如果让儿子常常跟读书人在一起,不就可以养成好习惯了吗?最后,他搬到了学堂附近,学堂是教书的地方,每天早上学生们来到学堂, 都彬彬有礼地向教书先生行礼,孟子很快就学会了。
这天孟母一起床,孟子就对他行了个礼, 还跟他说:“母亲早上好”,孟母感到很惊喜,儿子果然开始学起了礼仪。不仅如此,孟子听到学堂里传来学生们朗诵的声音,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读书,总爱摇头晃脑的念起诗句。慢慢的,孟子越来越爱读书,更加善于思考。 最后,他还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也就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成语小讲堂
“孟母三迁"中的“三"不是指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孟母多次搬家的事情。 现在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比喻父母用心良苦, 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小朋友们,父母为了把我们养育成人,可是非常不容易,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孩子,才能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