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园所动态

以创想的笔触领会美好事物的韵味

作者:钟声教育   日期:2019-11-01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名画的二次创作正是秉承这一旨意,孩子们在欣赏与感受中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黄金时代巨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画中少女的惊鸿一瞥仿佛摄取了观画者的灵魂。维米尔在这幅画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从而取得了相当强的三维效果。画中使用平凡、单纯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调范围,然后用清漆取得层次和阴影的效果。名画另一个瞩目之处,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儿童仔细观察、欣赏、临摹,画中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少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她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头稍稍向左倾侧,仿佛在万千思绪之中。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看着画中的少女侧着身,转头凝望,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孩子们,你们觉得画中的少女在想些什么呢?

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阐述与理解比较成人,更为细致、深刻、千奇百怪,可能更加贴近作者的原意。这就是开放性问题的魅力!它能较大程度地挖掘了幼儿的审美潜意识。许多名画都有很丰富的背景内容、作者轶事、画面故事内容,给幼儿开辟一个耳目一新的欣赏视点。现在拿起手中的笔,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将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展示出来吧。

线条、色彩的运用能显现出儿童大胆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来临摹名画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儿童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内心感受的名画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

重视儿童的天性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方法来进行美术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形成健康的人格,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也正是我们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